曹宽:做技术过硬的手艺人


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  时间:2024-09-23





  在繁忙的生产车间内,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。一位头戴坚实安全帽,身着整洁蓝色工装的瘦小身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。


  他手持精密的杠杆百分表,眼神专注而犀利,正一丝不苟地对着零件进行测量。仿佛在每一个细微之处都镌刻着他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。他正是吉林石化建修公司钳工高级技师、维修一班班长曹宽。在他的引领下,维修一班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,守护着生产线的平稳运行。


  要当好工人得有真本事


  初入职场,师父就告诉他:“学本事,没有捷径,咱一线工人吃的就是技术这碗饭,手艺不行会让人笑话。”从此,师父的这番教诲深深烙印在曹宽的心中,让他明白:想当一名好钳工,就得有真本事!


  时间回溯到2014年的夏天,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梦想,曹宽以优异的成绩从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,来到吉林石化建修公司,正式成为了一名钳工。


  初入职场,师父就告诉他:“学本事,没有捷径,咱一线工人吃的就是技术这碗饭,手艺不行会让人笑话。”从此,师父的这番教诲深深烙印在曹宽的心中,让他明白:想当一名好钳工,就得有真本事!


  自那以后,车间图书室成了他的第二个家,在班组实训间也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。为了掌握轴瓦刮削这项基本功,他无数次地重复着看似简单的动作,每一次练习都力求精准与完美。正是这份不懈的坚持与努力,让他在短短几年内技能水平突飞猛进,从一名青涩的青工迅速成长为备受瞩目的“全国技术能手”。


  面对普通大小的机泵,他无需借助复杂的工具,仅凭一双手和敏锐的触感,便能轻松完成电机的找正工作,其精度可控制在0.01mm以内,相当于头发丝的七分之一。技能之精湛,让人忍不住赞叹。在2015年举办的第七届全国石油与化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,他更是凭借出色的表现,从66名顶尖钳工中脱颖而出,一举夺魁。


  有了技术,底气就足,平日里,头脑灵活的曹宽特别喜欢技改创新,经常运用专业知识大胆设计制作检修专用工具,对故障设备进行维修改进,提升设备运行周期,提高检修效率,节约装置检维修费用。


  他先后发明制作了12套专用设备检修工装,参与了20余项技术攻关改造项目,并总结出了包括“外热内冷大型设备拆解法”在内的6项高效工作法,这些成果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与质量,更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他发明的“模块化水平回装工具车”荣获了国家专利,并被9家大型企业成功引进并应用。


  曹宽也因此获得了包括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“全国技术能手”“吉林省青年工匠”在内的多项殊荣,成为业界的佼佼者。


  不以现状为终点继续勇攀新高峰


  面对挑战,曹宽没有选择退缩,而是将这股不满足于现状的劲头化作了持续探索的动力。那段日子里,他经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,对着设备图纸反复琢磨研究。


  不满足于已有成绩,曹宽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向前。最近一段时间,他盯上了炼油厂加氢裂化车间往复式压缩机组。


  为了突破该机组在检修过程中存在的效率瓶颈,他深感责任重大。传统检修方法中,死点间隙的测量调整与活塞组的拆装占据了大量时间与人力,特别是活塞组的盘车操作,因受限于机体结构,过程繁琐且耗时,不仅让检修团队疲惫不堪,更严重影响了装置的正常运行效率。


  面对这一挑战,曹宽没有选择退缩,而是将这股不满足于现状的劲头化作了持续探索的动力。那段日子里,他经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,对着设备图纸反复琢磨研究。


  终于,在一次深思熟虑后,曹宽突然脑中灵光一闪,找到了突破口--直接转动活塞本体以提高盘车效率。


  基于这一创意,曹宽迅速行动起来,利用废旧材料,亲手制作出了机组专用盘车器。这一创新工具通过巧妙的设计,直接与活塞螺母上的螺栓螺纹相连,实现了活塞组的高效盘车,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检修团队的难题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这一发明不仅成本低廉(不足30元),而且效果显著,将盘车效率提升了三倍以上,每次检修作业时间缩短了近三个小时,同时还降低了施工风险,年节约人工成本近四万元。真正做到了用小发明解决大难题,创造大效益。


  他的这一技改发明迅速在公司内部得到了认可与推广,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令人瞩目。据估算,该发明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并创造的价值近百万元,成为了技术创新助力企业高效发展的又一典范。


  现如今,已为人师的曹宽经常对自己的徒弟们说:“想成为一名好工人,得有真本事,始终用一颗感恩的匠心,通过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,为公司提质增效,奋进'第一方阵''领军企业'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(记者张楠 通讯员宋洋)


  转自:中国工业报

  【版权及免责声明】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,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“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”,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。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。版权事宜请联系:010-65363056。

延伸阅读



版权所有: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证000000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